那一年,我去咗大阪做嘢,點知…

那一年,我去咗大阪做嘢,點知…

  以前介紹過的《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》,早前在書展率先推出了後續的一本,命名為《那一年,我去咗大阪做嘢,點知…》;今次書名用回本身專頁的風格,書度明顯大了,厚度明顯多了,價錢當然要高一些…



目錄

  之所以與前書這麼不同,主要是今次改由另一間出版社出版。相較之下,不再採用雙封面方式,全書也沒有分開各半,一前一後那樣子去閱讀,變回一般方式。值得一說的是排板,驟眼來看,顯得活潑生動起來,但細閱起來,個人總覺得是有點不方便。
  基卜上,內文段落又分成左右兩列,而每一頁總有幾句作為重點,用上超大的字型,負責在那一頁上下分開,換言之,全頁變成四格豆腐似的,而閱讀次序是左上>>右上>>左下>>右下,還好;不過另一方面,重點幾句位置因應內容而有所不同,再加上有時配圖關係,實際閱讀起來,彷彿缺了連貫,當中有幾次,不禁在想自己沒有弄錯次序吧?!


  全書分為六個章節,大致重點內容是四大部分。
  首先是 Sharehouse,正所謂「相見好,同住難。」即使情侶共住,生活細節亦會引起爭吵,更何況進駐合租屋!面對形形色色室友,必定能夠寫出很多東西來,可是,作者所遇見的明顯有兩大「極品」存在,分別是喜歡玩刀的法國佬,以及『人老心不老』的日本女子保力子。
  整個部分的大部分篇幅,皆是他倆或其中一人相關的「花生」故事,反之其他室友的光芒被這兩個傢伙掩蓋,落墨很少。話說回來,有一樣東西沒有變,那便是公家地方的雪櫃,很易成為恐怖的存在。




  與人們同住一段日子之後,有能夠的話,固然想搬出來自己一個人居住。接下來的就是作者阿榮去找屋子的相關經歷,既然佔了明顯的篇幅,肯定有很多內容要說。這一部分,是我最看得有趣味的地方,獨個兒在異地找屋子的經驗,我是有的,不過只是廣州,很多手續與香港那一套差不多,所以從書中看到日本租屋的規矩,起碼增長了知識。
  地產經紀帶去看屋子,必定有趣事發生,那些年我在廣州也有一些,然而,即使當時我是每一個區白撞一間地產公司,前前後後七、八間,亦沒有作者找出那一間這麼「有趣」,幾乎令我在想是不是有幫會背景,有種「謀人寺」的味道。


  另一令我長知識的內容,就是找工作。搵工是一門學問,異地找工作更加是一門學問,尤其是生活文化完全不同的地方,作者寫下了找職業介紹公司的過程,讓我充分明白與香港的不同,好像會教人如何面試;雖則在香港面試不是很「規範」,單是我自己經已無一定章法,但有時也疑惑,是不是現在學校沒有教人如何見工,遇過不少人連最基本的禮儀也不懂。


  也許大部分時間處於地獄工廠,上一本講述公司的並不是太仔細,來到這一次,則說述得很詳盡,無論公司本身、同事、工作經歷,實在令人能夠在腦海中,勾畫出很實在的形象。可能,這間公司幾乎全是女性,人數極稀少的男同事之中,有一位更懷疑是「受」,於是與石川那時相比,更為投入和有更多的交流,能夠寫得出更多東西來。




  一個人異地生活,當中所發生的「趣事」絕對會成為一大部分的內容,雖然作者是說自己的「柒事」,但很大程度,寫出來是用來發洩一下怨氣;其中有些甚麼?還是自行敗入一本回來品味。
  連同前書,《那一年,我去咗大阪做嘢,點知…》令我願意入手的地方在於,並非一本「攻略天書」,也不是故作正經和矜持的說書,只是一本直率地記下個人在異地生活的經驗和感受。是的,對我來說,即使「大阪」改為其他地點也是可以,易地而處,我也不時和朋友訴說在內地工作生活的點滴。
  不過,專頁有提及過與舊同事聚舊,互訴過舊公司的「八卦」,還以為今次書內會有少許相關篇幅。從編輯角度,固然深知箇中理由,但從一位讀者角度來說,無疑是帶有少許遺憾。

相似題材
其他參考
25歲,日本打工血淚史! 25歲,我去左日本做野,點知⋯⋯ – 作者Facebook專頁

 

8.0
OVERALL SCORE
整體評價: 8
Have no any user vote
【最終評價】敗得不錯|【評語】其實那種閱讀有點不方便的排版,是有點想扣分

COMMENTS

WORDPRESS: 0